工伤索赔案例中,律师通过专业法律操作帮助其实现权益最大化
2023 年 5 月,郑某经人介绍前往由北京某餐饮公司和张某承包的某厂食堂工作,未签订劳动合同。上班第二天,郑某因缺乏岗前培训,在使用压面机时将左手四根手指压断。公司及张某垫付了医疗费用,但之后张某不再接听郑某电话。 ◦ 处理结果:郑某委托律师以 “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” 为案由提起诉讼,向北京某餐饮公司和张某主张赔偿伤残赔偿金、住院伙食补助费等赔偿款项。经过与张某及其代理人的多次磋商和谈判,最终为郑某争取到了最大额度的赔偿金额,并由法院以调解书的形式对赔偿金额和支付方式进行了确认,张某已全额支付赔偿金额。
在郑某的工伤索赔案例中,律师通过专业法律操作帮助其实现权益最大化,具体工作内容可拆解为以下核心环节:
一、法律关系定位与诉讼策略制定
界定法律关系性质
因郑某未签订劳动合同,且用工主体为 “餐饮公司 + 个人承包者张某”,律师判断难以直接走工伤认定程序(需先确认劳动关系),转而选择以 **《民法典》第 1192 条 ** 为依据,以 “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” 提起诉讼,绕过劳动关系确认环节,缩短维权周期。
策略优势:提供劳务者受害纠纷无需先经工伤认定,可直接主张侵权赔偿,适用于临时用工、未参保等情形。
确定适格被告
律师依据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第 5 条,将北京某餐饮公司(发包方) 和张某(承包方) 列为共同被告,主张二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(因餐饮公司将食堂承包给无资质的个人张某,存在选任过错)。
二、证据体系构建与事实固定
劳动关系 / 劳务关系证据收集
指导郑某收集工资垫付记录(公司或张某支付医疗费的凭证)、工友证言(证明工作时间、岗位)、食堂工作现场照片(证明工作环境),形成完整证据链,证明劳务关系存在及受伤事实。
伤情与损失证据固定
协助整理医疗诊断证明(左手四根手指压断的伤情描述)、手术记录、住院病历、医疗费票据,并申请伤残等级鉴定(若构成十级伤残,北京地区残疾赔偿金约为 8.9 万元 / 年 ×20 年 ×10%=17.8 万元)。
收集误工证明(如原单位收入证明,或参照北京居民服务业日均工资 260 元计算误工费)、护理费票据(护工协议或家属误工证明)。
三、赔偿金额计算与谈判博弈
法定赔偿项目精细化核算
依据北京 2023 年赔偿标准,逐项计算:
伤残赔偿金:按十级伤残计算(假设鉴定结果为十级),约 17.8 万元;
住院伙食补助费:30 元 / 天 × 住院天数;
误工费:实际误工天数 ×260 元 / 天(无固定收入时);
护理费:150-200 元 / 天 × 护理期(需医院证明);
营养费、交通费、精神损害抚慰金等(合计约 2 万 - 5 万元)。
总索赔金额预估在20 万 - 30 万元区间,为谈判设定底线。
多轮谈判施压与策略调整
初期谈判:对方以 “郑某未接受培训存在过错” 为由主张减轻责任,律师引用《民法典》第 1192 条反驳:“提供劳务期间因第三人或提供劳务一方受到损害的,根据双方过错承担责任”,但强调用工方未提供安全培训、设备防护缺失是主因,应承担主要责任。
关键施压点:向餐饮公司披露 “将业务发包给无资质个人需承担连带责任” 的法律风险,同时向张某出示伤残鉴定报告,强调若诉讼可能面临更高赔偿金额及诉讼费、律师费损失,迫使双方接受调解。
四、司法程序代理与权益保障
诉讼文书起草与程序推进
起草《民事起诉状》,明确诉讼请求及事实理由,附证据目录(医疗材料、被告主体信息、劳务关系证据),向法院申请立案。
在庭审或调解中,针对对方提出的 “协议已履行完毕”“郑某自身过错” 等抗辩理由,逐一举证反驳(如证明公司未提供岗前培训的证据)。
调解方案设计与执行力保障
促成以法院调解书形式确认赔偿金额及支付方式,确保法律效力:
约定张某在指定期限内一次性支付赔偿款(避免分期支付违约风险);
若张某未按期履行,郑某可直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(调解书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执行力)。
案例中,律师通过调解帮助郑某快速拿到全额赔偿,相比诉讼判决缩短了 3-6 个月的维权周期。
五、风险防控与后续权益保障
规避时效与程序瑕疵
提醒郑某在受伤后 3 年内提起诉讼,避免超过诉讼时效;
确保伤残鉴定由法院委托或双方认可的机构进行,防止鉴定程序瑕疵导致结果无效。
后续治疗费主张预留空间
在调解协议中明确:“若后续因旧伤复发产生治疗费用,郑某有权另行主张”,防止因二次手术等产生额外损失无法追偿。
总结:律师在索赔中的核心价值
法律技术专业化:通过法律关系精准定位、证据规则运用、赔偿计算标准化,最大化索赔金额;
谈判博弈策略化:利用法律风险施压,平衡 “诉讼威慑” 与 “调解效率”,避免维权周期过长;
权益保障制度化:通过司法文书固化赔偿结果,确保执行力,防止 “赢了官司拿不到钱”。
若缺乏专业律师介入,郑某可能面临 “责任划分不清”“证据不足败诉”“赔偿金额缩水” 等风险,案例中律师通过全流程代理,实现了从 “医疗垫付” 到 “全额赔偿” 的关键突破。
声明:出于传递更多信息、利于普法之目的。本网部分内容可能涉及转载或摘录于网络,但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经本网核实后将会第一时间做删除处理。